国内某报刊曾经发过一篇《女大学生矫正被误拔4颗牙,欲哭无泪》的软文,引出某连锁齿科“少拔牙、不拔牙,也能达到矫正效果”的“魔线矫正技术”的宣传。文中的片面观点,遭到国内正畸界的强烈反对和批评。这完全是对顾客的一种误导。
正畸治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:拔牙还是不拔牙?
20世纪早期,现代口腔正 畸学之父Angle医生提出,上帝给了我们32颗牙,我们不能拔掉牙齿,而是要通过扩大牙弓等手段,来排齐牙齿。这就导致牙齿虽然整齐了,但整体向前移动,很多顾客变成了突嘴,面形并不好看,当然后期也容易反复。Angle医生两个优异的学生,对老师的矫正方法产生了质疑,他们对部分顾客采用了拔牙矫正的设计方案治疗,结果治疗稳定性大大增强,反复大大降低。
正畸技术发展至今,医生会综合考虑错牙合畸形的类型、牙列的拥挤度、前牙的唇倾度、上下颌骨的突度、牙齿的大小、顾客的年龄、顾客的面形和面部美观等因素,综合分析得出矫正方案。这不是简单地排齐牙齿,而是要考虑最终面形和牙齿的整体美观,达到美观、平衡、稳定的效果。
调查结果显示,60%的中国人矫正牙齿需要拔牙。
美国等西方国家人种高鼻梁、尖下巴,五官立体,而且天生没有那么多的牙颌面畸形和上颌前突,因此需要拔牙矫正的比例只占30%左右,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,牙列拥挤比较普遍,而且上颌前突的人比较多,拔牙的比例更高,约占60%。因此,美国拔牙矫正率低,中国拔牙矫正率高,不是咱们的矫正水平不如人家,而是种族不同。
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牙齿矫正时为什么需要拔牙。口腔内的牙齿分上下两排,呈弓形,分别排列在上下颌骨的弓形牙槽骨上,如果牙槽骨的周长与排列其上的牙齿宽度总长相协调,那么牙齿排列整齐、不前突。当牙槽骨的周长比牙齿宽度总长小,那么牙齿在牙槽骨上就排列不下,会出现拥挤、前牙前突等畸形。因此,正畸治疗时拔牙的目的,是腾出位置把拥挤的牙齿排齐,把前突的牙齿向后移动,达到美观、协调的效果。
当然,一个病例是否需要拔牙有严格的标准和原则,要经过严密的诊断分析,通常拔除对美观、功能影响较小的牙齿。拔牙矫治通常选择拔除前磨牙,这个部位的牙齿对咀嚼功能影响较小。牙槽骨是人体中容易改建的骨骼,在矫正过程中,牙根在牙槽骨内缓慢移动,使牙齿排齐、空缝关闭后,牙根仍牢牢长在牙槽骨中,因此正畸治疗不会影响牙齿的稳固度,年龄增大后也不会比未接受正畸治疗的牙齿容易掉。
那么,矫正器能否让我们不拔牙?
其实,矫正器只是移动牙齿的工具,不是决定拔牙与否的因素。凡是借各种宣传,认为一种矫正器可以减少拔牙的比例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有些医生,不见得是正畸专科医生,为了迎合家长和顾客,往往以不拔牙矫正为噱头,来吸引广大顾客的注意,甚至不惜欺骗顾客。
综合来看,第一,正畸拔牙与否,主要是因为畸形和矫正效果的需要。第二,正畸拔牙与否与矫正器关系不是很大。对于边缘病例中牙齿可以拔可以不拔的顾客,某些矫正器会展现出一些优势,但需要拔牙的顾客,无论用什么矫正器都要拔牙。第三,拔牙矫正是正畸治疗的需要,不是因为正畸水平高就可以不拔牙。而是因为正畸水平高,在需要拔牙的病例,对牙齿的控制和移动更到位,取得的效果更好!